纳米级与微米级3D打印技术凭借卓越的设计灵活性及制造效率,为微光学、微机械等领域的创新开辟了关键路径,并持续推动相关技术发展。近年来,商业领域对可生产微纳尺度物体的3D打印技术需求显著增长,其中双光子聚合(TPP/2PP)技术成为核心发展方向。
双光子聚合(TPP/2PP)属于微尺度3D打印范畴,是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。其基础原理由大阪大学丸尾翔树(ShojuMaruo)、中村修(OsamuNakamura)和川田聪(SatoshiKawata)于1997年首次提出。此后,该技术经多轮迭代,众多企业通过专利布局推动其商业化进程。
双光子聚合的工作原理
双光子聚合本质基于光聚合机制:定向光照射触发合成树脂中单体的聚合反应,分子通过交联形成聚合物链,最终硬化并构建三维结构。尽管所有光聚合工艺共享此基础机制,但TPP的实施方式独具特色。
TPP可与立体光刻(SLA)技术类比——后者通过激光逐点固化液态树脂,逐层构建物体。两者核心差异在于光子与材料的交互机制:SLA依赖连续光辐射直接触发聚合,而TPP采用聚焦激光(通常为可见光或红外波段),仅在焦点区域精准激活材料,故得名“双光子”。
关键区别在于激活机制:TPP中,聚合反应仅在分子同时吸收两个光子时触发,因此需极高光强度。激光焦点的中心区域光强度最大,聚合反应仅在此精确位置发生。
激光聚焦与材料固化特性
激光能量在焦点区域高度集中,实现感光聚合物的局部可控固化,周围材料保持液态。TPP需采用超短脉冲(约几飞秒)激光,以产生足够高的光子通量,确保焦点处同时吸收两个光子。通常所选波长本身不会被树脂吸收,但通过极端聚焦与脉冲式辐射的协同作用,仅在受限体积内诱导双光子吸收。
因此,树脂仅在激光焦点处反应,激光可穿透多层材料而不影响非目标区域,仅目标位置完成聚合。结合计算机对光束的精准控制,可逐点构建三维结构。激光的高聚焦性与高强度是纳米级复杂结构制造的关键。曝光完成后,需通过溶剂处理去除未固化的树脂。TPP3D打印的物体具备超高精度,分辨率可达25纳米以下。
生产效率与适用场景
极高分辨率通常伴随较长生产周期。因工艺需逐点固化材料,大型物体的打印时间显著增加,故TPP更适用于小型部件生产。在微纳尺度(约100纳米至几厘米)上,该技术展现出无约束的设计能力,可构建复杂且任意形态的结构。
应用领域与材料选择
TPP在狭小空间内需极高精度的领域应用广泛,尤其在微光学领域,可用于制造显微镜微透镜、光纤尖端等组件;在微机械领域,支持微芯片生产;微电子与微流体领域则用于制造各类微型组件及复杂设备。
医疗领域是TPP的重要应用方向。其可设计支架结构以促进细胞增殖与组织修复,或在细胞/分子水平上制造个性化植入物,利用患者自身材料降低排斥风险,有望缓解供体植入物短缺问题。该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多领域创新的尖端工具。
材料选择取决于具体应用需求。环氧树脂、光刻胶、水凝胶是TPP最常用的材料,有机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。例如,混合聚合物可制造陶瓷或预陶瓷结构以提升稳定性。
行业主要厂商与技术进展
TPP3D打印系统的领先企业包括Nanoscribe(德国)、UpNano(奥地利)、Microlight(法国)、MultiphotonOptics(德国)及Moji-Nano-Technology(中国)。Nanoscribe开发了“双光子灰度光刻”专利工艺,其QuantumX设备是全球首款基于该技术的工业级3D打印机,QuantumXShape则专注于快速原型与批量生产。UpNano的NanoOne系列被公认为全球速度最快的高分辨率打印系统,其NanoOneBioSystem专为活细胞3D生物打印设计。
多数厂商同步提供配套材料。例如,UpNano推出UpBlack(适用于光学系统的黑色2PP材料)及与Cubicure合作开发的耐高温塑料UpThermo;Microlight3D提供microFAB材料(如MicroFAB-3D)。此外,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在材料开发与TPP优化方面成果显著,除生物应用材料外,还在专有平台上推进技术迭代。
随着各行业对微纳制造需求的多样化,双光子聚合技术凭借其多功能性,正加速渗透至医学、微光学、微电子等领域,为重大创新与工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。